祭祖是不是给人看的?
祭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传承下来。倘若按照实用主义观点来看,祭祖就没有什么必要了。但是,祭祖的风俗就是流传下来,甚至愈演愈烈,是不是一种精神作用?倘若还是按照实用主义观点来看,祭祖是不是给人看的?
当然有给人看的意思了。按理说,人已经死了,就没必要祭奠了。祭奠需要花钱,倘若祭奠的人不在乎那点钱,就可以持续祭奠,没必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。从精神层面来看,祭祖并非迷信,主要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,同时彰显孝道。通过祭祀祖先,人们表达了感激之情,算是感恩与怀念的意思————倘若没有祖先的奋斗,就没有现在家族的繁衍生息。祭祀的时候,家族成员会集合在一起,借助祭祀的机会,互相交流,互相认同,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,增强了亲情关系,而不至于不认识,也不至于近亲结婚。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,祭祖就是一种文化传统了,可以用于教化,显示传统价值观和伦理道德。
说白了就是,祭祖纯粹是一种后代人的交流方式,也是一种伦理教化活动。国人有浓重的乡土观念,也有家族观念。他们要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,起码要上溯三代,知道和谁是亲戚关系,也知道祭祀的时候应该到哪个坟头磕头烧纸。毕竟,先人活着的时候为家族出力,甚至一辈子辛辛苦苦,为了后代什么活都干。俗话说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,后代人就相当于“吃水人”,而先人就相当于“挖井人”。还有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”,后人要不忘“栽树人”,祭祀是在所难免的。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看,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,人们还要追思,怀念,定期祭祀,已经没什么用了,纯粹是表演给人看的。但这种表演有着一定的意义,起码可以让人们看到,祭祖是一种孝顺的表现。“孝”是道德的根本,教育的源头,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千百年道统传承的核心价值观。古圣先贤教导大家:要孝顺父母,尊敬祖先。祭祖正是孝道的表现,是教导下一代行孝的方式,倡导祭祖就是倡导孝道,能体现教育意义。
展开全文
祭祀来源于祖先崇拜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。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,夏朝的宗庙叫“世室”,殷商的宗庙叫“重屋”,周朝的宗庙叫“明堂”,秦汉的宗庙叫“太庙”。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,诸侯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,庶人不准设庙。帝王或诸侯定期到宗庙祭祀,而且还要派专人维护,只是不允许女人进入。宗庙受到很高的重视,和国家政权相当。倘若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破,宗庙被毁,就相当于这个国家灭亡了。《墨子·非命下》:写道:“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,繁为无用,暴逆百姓,遂失其宗庙。” 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写道:“今秦攻魏,魏急而公子不恤,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,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?”
不管是皇帝还是诸侯都迷信,希望获得宗庙神灵的护佑,也就是获得祖先的护佑,保佑国运产生,保佑子孙繁衍,保佑人民安居乐业。如此一来,宗庙里祭祀的祖先就成了神灵,起码享受了和神灵一样的待遇。如此崇拜之下,上行下效,民间老百姓建不起宗庙,就只能让死去的亲人入土为安,但祭祀是必不可少的。他们会带着家族的人搞祭祀活动,而且会依照某些礼制完成,还会按照辈分论资排辈。有钱的可以修祠堂,写族谱,定期祭祀;没太多钱的就修坟立碑,让后代知道祖先的坟在哪里;没钱的就只弄个坟头,做了标记,定期祭祀。也就是说,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,都会定期祭祀。尤其是清明节和七月十五,是一年之中两次大的祭祀日子,甚至会有整个家族的人祭祀,队伍浩浩荡荡,烧纸钱的火焰烈烈腾腾,好不热闹。
老百姓把祭祖弄成了家族的行动,也弄成了联络感情的狂欢。现在人们都不愁吃穿了,祭祖的时候,家族的人会聚在一起吃喝,客观上盘活了餐饮业,有利于经济发展。即便主流意识形态认为祭祖是迷信活动,有关部门也不会禁止,以免引发众怒。但最关键的不是众怒,因为人们已经不会众怒了,而是对经济发展不利。既然祭祖能够刺激经济发展,还能让人们联络感情,会刺激商业发展,又不会带来多大的危害,为什么不倡导呢?只是祭祖用的祭祀用品就足以刺激经济发展了,就更别提由祭祖带来的商机了。
祭祖是给人看的。明着是祭祀死去的先人,其实只是面子,里子是张扬孝道,增强亲情,刺激经济发展,至于迷信的说法,让祖宗保佑云云,只是心理作用,并不是真的。不过,人们大多迷信,相信祖先可以保佑自己。这种现象只属于个人信仰问题,别人无权干涉。如此来看,祭祖很有必要,即便只是做给人看的,也很有必要。
代人 帮客人操办祭祀视频
咨询师父 了解超渡方案 师父微信: wangzijinci
本文链接:http://manzhashi.com/index.php/post/6207.html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