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元节为什么被遗忘了?
下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定于农历十月十五日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密切相关。道家有三官: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分别对应农历正月十五、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。水官的诞生日即为下元节,象征着解厄消灾。那么下元节为什么被遗忘了?下面一起来看看吧!
下元节为什么被遗忘了
下元节被遗忘的主要原因
1、临近寒衣节: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,而下元节则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五,两个节日相差只有10天的时间。有的地区过了寒衣节,就不会再过下元节,因为两个节日的性质是差不多的,都是祭祀,所以流传到现在,下元节渐渐被大家遗忘。
2、民俗活动较少:下元节的民俗活动较少,没有像上元节和中元节那样盛大的活动安排。古代各个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,如上元节会赏灯,中元节各地烧包盛行,而反观下元节活动甚少。
3、道教衰落:下元节起源于道教,但随着道教的衰落,下元节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。虽然我国不排斥任何宗教信仰,但现在大多数人信佛,民众一般只关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,导致下元节的关注度较低。
下元节的背景信息
下元节,中国民间传统节之一,为农历十月十五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等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,道家有三官: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分别对应上元节、中元节和下元节。下元节这天,道教会有修斋设醮的习俗;民间有多备丰盛菜肴,享祭祖先亡灵,祈求福禄祯祥的习俗;此外,也有赏灯、祭炉神、祈愿神灵等活动。
下元节的独特的民俗活动
1、修斋设醮:修斋是与道众进行供斋的集合,与佛教的供僧仪轨类似;设醮是结坛向神进行祈福、忏悔、除灾去厄,超度逝者的仪式,在古代这种结坛还会按国家、君臣、百姓进行分类。但在祭祀前都不饮酒食荤,还得沐浴更衣,以求自己内外清净不染尘垢,以示自己的虔诚与尊敬。
展开全文
2、祭祀祖先:如今在大城市已经看到这种民间的习俗了,但在沿海或其他一些城镇还是可见这种祭祖的习俗。于宗祠集会,大家由族里长者或德高望重之人的带领下,集体祈求所有先辈的庇护,保佑宗族子孙能不受灾祸,能平安成长、传承。古时候,国有宗庙,族有家祠,当天全国各地都会如此,并且还要专门设宴,或是举行迎神等习俗。
下元节的独特饮食食俗
1、米果
下元节,也是五谷主的生日,俗称“五谷主生”(也称“五谷母生”)。潮汕地区祭祀五谷主,要蒸制“五谷主偶像”和一些象征农具、五谷的“尖担”、“粟穗”等食品。
“五谷主偶像”是用米粉加开水搓捏,做成像古代人那样头盘发髻,有眉目嘴鼻和耳朵,身缀以豆、麦的人形状,除了个别做技艺较高,有包以少量的馅料外,一般是没有包馅料的。
“尖担”状的米果也是用米粉加开水揉搓成皮的,不过要将皮捏成圆饼形,且要包上适量的馅料,再将圆饼形的?皮对折成为半圆形,并在其边缘抹上水,用手指将半圆的边缘捏紧,使其粘贴后,才可在中间处捏下去,捏成像“尖担”一样的形状。
“粟穗”状既可用米粉加开水,并配以煮八九成熟的黄豆,或花生米、乌豆及盐等佐料,搓捏成柔块,再做成谷穗状;也可用?皮料直接搓捏成像谷穗般的形状,再在其上面缀以煮熟的上述豆类。这些与其它年节所做的不同,均不用印模,而是用手捏制而成。
2、麻腐包子
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为“完冬节”。农村常做糍粑,米果,芋子包,豆腐之类食品,谓“做完冬”。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。
吃麻腐包子,据说这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。麻腐包子象征送寒衣的包袱。下元节这天,各家再忙都要抽时间点麻腐。
麻腐的制做方法是将麻籽碾细,用水搅拌成糊状,以箩过滤去皮,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。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、葫芦为馅,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,这种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细软的自然口味。
代人 帮客人操办祭祀视频
咨询师父 了解超渡方案 师父微信: wangzijinci
本文链接:http://manzhashi.com/index.php/post/7025.html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